全國人大代表趙曉燕:
協同完善京津冀生態環境治理法治保障
北京日報記者 范俊生
“農歷二月二,一彎細如鉤的月牙兒掛在天上,非常明亮,這是前些年很難看到的。”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產品加工與營養研究所所長趙曉燕感嘆,現在空氣質量太好了。與之相印證的數據是,去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首次全部步入“30+”。
協同發展藍圖上,如何讓生態的底色更加鮮明?趙曉燕代表認為要從法治保障入手。她說,京津冀三地已同步施行機動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污染防治條例,協同立法取得標志性、突破性進展,但相關法律法規還需進一步健全。建議三地協同,進一步完善生態治理相關法規,統籌污染物排放標準,統一制定污染物排放收費標準,確保各地政府在生態治理過程中按統一標準依法行政,提高行政執法科學性。
在法治保障基礎上,要完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體制機制。趙曉燕代表重點關注生態補償制度,她以密云水庫保護舉例:2018年北京與河北共同制定并簽署密云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養區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中央財政和北京市、河北省共同安排資金,用于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支持張承兩市開展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水資源保護相關工作,這在協同護水保水上發揮出重要作用。她建議,用好并完善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切實發揮出其落實生態保護權責、調動各方積極性的重要作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橋頭堡,在生態協同保護中也應發揮引領示范作用。她建議,與河北省加強協同,推進大運河各河段綜合治理,多措并舉提升沿線生態景觀,推進大運河京冀段實現旅游通航,讓大運河真正成為京津冀地區藍綠交織、水城共融的“生態水脈”。北京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隔潮白河相望,要攜手加快交界地區生態綠帶規劃縫合銜接,加快推進生態景觀帶建設。
“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相輔相成,只有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才能從根本上促進生態治理。”趙曉燕代表說,北京應充分發揮“減量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發揮創新驅動的新引擎作用,加快構建網絡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暢通區域內資源要素流動渠道,加快構建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全國政協委員李琳梅:
向大海要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
天津日報記者 韓 雯 劉 平 孟若冰
一泓清水,繪就城市發展生態底色。如何在京津冀這塊版圖上實現人水和諧的秀美圖景?全國政協委員、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長、教授級高工李琳梅建議,把海水淡化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新水源。
“當前,京津冀地區短缺的水資源,正在構成區域持續發展潛在的‘心腹之患’,已經成為制約協同發展戰略實施的突出因素。”李琳梅委員用數據說話:2020年,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總量185.4億立方米,僅占全國總量的5.9%,“近年來,南水北調水緩解了京津冀地區的生產生活生態用水的壓力,但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現有水資源仍不能滿足京津冀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水資源缺口依然存在。”
常年從事海水淡化工作的李琳梅委員提出,解決京津冀地區水資源短缺問題,向大海要水將是一個重要選擇。她說,海水中的淡水就是人類的水源,有了海水淡化技術,守著大海就不會沒水喝。此外,與長距離調水相比,海水淡化具有占地少、投資小、水質好、水量穩、便于分步實施和不受氣候影響等優勢,是南水北調的有益補充。
李琳梅委員建議,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地水資源的統籌納入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體系,優化配置地表水、地下水、引調水、海水淡化水、再生水等各類水源。將海水淡化水作為京津冀地區的主要增量水源,提高其在區域水資源供給中的配置比例,并作為重要的戰略安全保障。進一步加大機制政策創新,通過沿海新增高耗水企業必須使用海水淡化水、加大工業“點對點”供水力度、實施產水補貼等措施,探索水資源價格統籌機制。海水淡化水主要供給京津冀沿海一線的工業、市政用水,可以減少輸水成本與工業用水的二次水處理成本,把有限的用水指標用于區域發展的新增用水需求。加快區域內大規模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設,開展自主首臺(套)大型海水淡化裝備的應用示范。依托天津、河北渤海灣沿岸大規模海水淡化工程開展濃鹽水排海試驗研究,出臺明確的濃鹽水排海政策,允許符合條件的海水淡化工程濃鹽水直接排海,打通政策堵點。整合優勢資源,開展協同攻關,加快建設國家級海水淡化科技創新及產業基地,重點突破海水淡化“卡脖子”技術,突破大型海水淡化裝備制造技術瓶頸。
全國人大代表方金華:
提升營造林質量,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
河北日報記者 賈 楠
來參加全國兩會之前,全國人大代表、廊坊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推廣研究員方金華一直忙著聯合北京專家進行新型泡桐品種的繁育、推廣。這種高品質的速生用材樹種,可以實現植樹造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目前已經在環京津地區推廣種植,促進了林業高質量發展。
生態建設,林業是基礎;美麗中國,綠色是底色。方金華代表建議,持續深入開展國土綠化,既要“擴面積”,更要“提質量”,必須在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的基礎上,精準提升營造林質量,筑牢京津冀生態安全屏障。
地處北京、天津、雄安新區“黃金三角”之內,廊坊肩負著建設首都生態涵養區和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的重要使命。近年來,廊坊堅持“與京津雄規劃一張圖、生態建設一盤棋、生態保護一張網”,持續推進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雄安新區周邊區域等重點綠化工程,森林覆蓋率達到全省平原市前列,形成“京津氧吧、平原林海、綠色廊坊”的新格局。
“進一步提升營造林水平,實現造林綠化由量到質的轉變,就要合理配置林種、樹種,拓展生態功能。”方金華代表表示,當前林業產業發展要在高標準規劃種植、林地的利用與保護、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精準發力,加強林木的撫育管理,對一些低產低效林、退化林進行改造和修復,提高森林資源質量與效益。
作為一名林業技術人員,方金華代表特別注重林果新技術、新品種的示范和推廣,經常與京津聯合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技能等培訓交流。她認為,筑牢京津冀生態屏障,就要率先實現三地造林綠化和林業管護一體化。
“三地應充分發揮人才優勢,針對熱點、難點問題和共性關鍵技術聯合公關,篩選出一批技術成熟、效益好的先進技術和適宜京津冀區域的優良品種推廣應用。”方金華代表說,要充分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實現京津冀科技資源、專家資源共享,推進林業信息和監測一體化。同時,加強在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防控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建立聯防聯控協作網,加強監測預警和信息的溝通交流。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就要積極探索造林與林木保護利用的新模式。方金華代表建議,充分發揮森林資源優勢,延長林業經濟產業鏈條,大力打造林下經濟、森林旅游等特色產業,推動生態林業和觀光旅游等融合發展,拓展林農收入,讓森林不僅改善生態環境,還能成為廣大百姓的“綠色銀行”。
微信
微博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