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洞庭湖、鄱陽湖、滇池、查干湖、白洋淀……星羅棋布的大小湖泊,如同一顆顆明珠,裝點著中華大地。
當汽車翻過日月山,偌大的青海湖面展現在眼前,我被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當穿過都市車水馬龍,走近靜謐的武漢東湖,我被這繁華城市中的碧波所傾倒;當經過九轉十八彎,與秋日里的喀納斯湖撞個滿懷,我被這藏在高山深谷間的秘境所吸引。
中國有2萬多個湖泊,湖泊是“活”在每個人身邊的。我們日常生活和生產所用的水,有相當一部分取自于湖泊。無論是天然湖,還是人工水庫,湖泊都在給我們提供著生命所需的寶貴資源。
素有“千湖之省”之稱的湖北,境內湖泊密布。閑暇時,約上志同道合的騎友,一同去東湖綠道騎車散步,是許多武漢市民的休閑選擇。在東湖畔賞一會兒花,觀一會兒鳥,疲憊一掃而光。
這些年,中國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我們不妨從“千湖之省”湖北開啟一場生態之旅,走青海,入云南,進西藏,一起走近中國各地的湖泊,一同感受美麗中國的蓬勃脈動。
這一路上,有絢麗的風景。
被譽為“天空之境”的茶卡鹽湖,鏡子般純凈的水面吸引各地游客前去“打卡”;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淀,一望無際的蘆葦蕩風景如畫,讓人流連忘返……
這一路上,有豐富多彩的文明。
自古以來,湖泊滋養了大地,孕育了悠久的歷史文化與燦爛的文明。不同地區的湖泊,不僅為周邊居民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洞庭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源地,洞庭湖文化的包容性與多元性,為湖湘文化增添了精彩的一筆;江蘇蘇州東南方向的湖群,滋養孕育了江南魚米之鄉文化、桑蠶絲綢文化等諸多特色鮮明的文化……
這一路上,能見證中國大地上為改善生態環境付出的努力。
安徽合肥,2012年以來新建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廠,提高出水標準,從源頭凈化入巢湖的水質;山東東平,控砂禁石,建設沿湖生態廊道,構建起“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網格化”監管模式,守護東平湖一湖碧水……
一滴水,折射生態之變。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是反映流域系統、區域環境健康情況的一面“鏡子”,在水資源供給、防洪抗旱、水質凈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保護湖泊,我們在不斷努力,我們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從曾經的“人進湖退”、侵占湖泊生存空間,到如今的“人退湖進”、追求人湖共生,更為科學系統的觀念,加上持之以恒的保護行動,讓湖泊的生態環境惡化得到了逆轉,中國的湖泊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改善。
但是,我們仍不能松勁,湖泊治理與保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目前的“向好轉變”并不是“已經治好”。
湖泊的生態環境問題,表象在湖里,根子在岸上。我們期待,通過系統治理和齊心協力的保護,這些大地的“眼睛”能夠更加清澈明亮。
微信
微博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