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溫泉療養項目吸引眾多游客;河北雄安新區,地熱代替燃煤,供暖能力已超1000萬平方米;西藏拉薩,羊易地熱電站累計發電突破5億千瓦時,每年實現減排二氧化碳約42萬噸……地熱能已在不少地方廣泛應用。
地熱能是一種儲量豐富、分布較廣、穩定可靠的可再生能源,既可用來發電,也可用于溫泉、供暖制冷、農業養殖等非發電端。據估算,全球可再生能源中地熱能占總量的66%左右,約為全球煤炭儲量的1.7億倍。
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發布報告顯示,我國地熱直接利用規模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底,我國地熱供暖(制冷)能力達13.3億平方米,溫泉年利用能力6665兆瓦,地熱農業年利用能力1108兆瓦。
“發展地熱產業不僅對于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利于培育新興產業、帶動相關裝備制造和工程技術業務發展。”2023年世界地熱大會組委會名譽主任、中國石化董事長馬永生告訴記者,今年中國石化的地熱供暖能力預計突破1億平方米,服務區域將增至10余個省份的60余座城市。
盡管我國地熱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但與“雙碳”目標要求相比,特別是地熱發電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
“與其他再生能源相比,地熱能不受季節、氣候、晝夜等自然條件影響,能夠提供不間斷的電力,穩定性好;運行時間可以達到年均8000小時以上,遠高于風電的2000多個小時和光伏的1000多個小時。”地熱能科學技術(大理)研究院院長張大偉說。
南京天加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執行總裁鄧壯介紹,地熱發電對地熱溫度要求高,一般需在120攝氏度以上,而我國高溫水熱型地熱資源大多分布在滇西、藏南等地區,與電力主要消納市場分布區域不同;另外,這些地區的地熱發電項目前期勘探開發周期長、投資大,目前在上網電價等方面還有待政策支持。
張大偉認為,要實現地熱能更大規模和更高質量開發利用,有待繼續摸清地熱資源家底,加大地熱開發利用關鍵技術攻關力度,破解深部地熱勘探開發、干熱巖熱儲改造工程等技術瓶頸。近期,中國石化在海南海口市部署的我國最深地熱科學探井——福深熱一井順利開鉆,鉆井深度將達5000米,后續將依據巖心和測錄井等資料,驗證深層地熱探測評價關鍵技術,助力深層地熱資源規模化開發。
為了提高地熱能利用效率,一些地方積極探索高、中、低溫地熱能梯級開發利用。在云南大理彌渡縣,地熱能發電及梯級利用綜合示范項目有序推進,地熱發電后的剩余熱水溫度約在80至90攝氏度,通過能源站集中為農業溫室大棚供暖。“現在大棚總面積500畝,每年的天然氣和用電成本大約600萬元,使用地熱供暖后用能成本有望降低1/3。”大理春沐源農業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曲健說。
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等部委發布的《關于促進地熱能開發利用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比2020年增加50%,在資源條件好的地區建設一批地熱能發電示范項目,全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隨著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發力,我國地熱產業將不斷釋放潛力。
微信
微博
返回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