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場館,有他們維持秩序、引導觀眾的忙碌;
閉環駐地,有他們事無巨細、悉心接待的溫馨;
……
他們,是活躍在冰雪盛會中的志愿者,是冬奧會上最鮮活的奧運元素。
站在離賽場最近的服務崗位上,專心于自己的服務事項,雖不能第一時間觀看比賽,但聽到一聲聲喝彩聲此起彼伏、看到一塊塊獎牌誕生,他們知道自己在幕后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這個冬天,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燃燒的雪花”,簇擁著冬夢暖了春芽……
丁一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頒獎廣場。 石家莊鐵道大學供圖
圓夢:燃燒自己 讓冬奧更有溫度
“今天的工作內容是提醒志愿者們進行核酸檢測,登記上報核酸檢測信息,管理保障物資的出庫、入庫、搬運、發放……”1月31日,是中國傳統節日除夕。晚上7點,冬奧會志愿者丁一結束一天的工作,認真記錄著工作日志。
丁一是石家莊鐵道大學的一名教師,目前正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頒獎廣場做志愿服務工作。為了奔赴夢想,丁一付出了許多努力。
“我先后共參加過四次冬奧會骨干志愿者交流營活動,培訓課程內容安排密集,強度大。特別是體能加強項目,要求清晨6點出操,進行15公里的山地拉練,在瑟瑟寒風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吃力。”在意識到體能弱項后,丁一積極參加各項體育鍛煉活動,主動自學滑雪、滑冰,挑戰自身,增強體能,彌補弱項。每日汗水隨風散去,留在她記憶中的唯有收獲的喜悅。
此外,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協調好學校基本日常的教學、科研等工作,成為她參加冬奧會志愿者培訓工作面臨的又一難題。“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統籌規劃,主動加班,丁一力爭做到“今日事今日畢”,不輕言放棄的態度,成為她化解問題的最佳方式。
“成為冬奧會志愿者是我最寶貴的人生經歷,我愿意奉獻我全部的熱愛,用實際行動踐行志愿服務理念,為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貢獻青春力量。”丁一對自己的志愿服務工作充滿信心。
努力奔跑,在追夢中圓夢。“成為奧運會志愿者”同樣是王璇一直以來的夢想。今年24歲的王璇來自河北省磁縣,是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研究生三年級學生。在畢業季遇見冬奧、服務冬奧,她十分榮幸又倍感珍惜。
早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舉辦時,她就被比賽場上“穿藍色衣服的人”所吸引。媽媽告訴她,“穿藍色衣服的人”是北京奧運會的志愿者,是為奧運會提供各項服務的,他們代表了我們中國的形象。從此,“我要成為志愿者”的種子就埋在了王璇心中。
“我可是一名資深志愿者呢!”王璇自豪地說,這幾年,她去青海省參加過大學生彩虹支教計劃、中華義工的募捐活動、疫情防控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多次志愿服務,近400個小時的志愿服務時長,增添了王璇作為冬奧志愿者的信心。
2021年11月,王璇終身難忘。當收到冬奧志愿者入選通知時,她激動地要跳起來了。這是她經過學校長達一年的筆試、面試、政審等環節,通過與本校3000多位報名者激烈競爭而爭取到的機會,她說,“真的太不容易了!”
2021年國慶節期間,王璇作為一名賽事服務領域志愿者,跟隨學校志愿者團隊到國家速滑館接受培訓,為即將到來的冬奧會做準備。“不參加一次奧運會志愿服務,你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愛國!”王璇想起國慶節當天在國家速滑館奏響國歌時的情形就熱淚盈眶。
“2008年,是我做奧運志愿者之夢的開始,現在我的夢想成真了,我要用最燦爛的笑容、勤勉的行動,向世界傳播和平與友善,展示最美中國形象。”王璇說。
劉琨在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志愿服務崗位正式上崗。 照片由本人提供
成長:擁抱世界 講述新時代青春故事
1月29日早上8時40分,從張家口市崇禮區志愿者駐地出發,經過15分鐘的車程,劉琨和隊友們到達了志愿服務地點——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場館。室外白雪皚皚,平均氣溫零下十幾攝氏度,但絲毫不影響志愿者們的熱情,大家精神飽滿,快速進入到工作狀態。
2020年4月,剛入職華航團委的劉琨挑起了學校冬奧志愿者工作的重擔,她倍感責任重大。劉琨有著不服輸、敢拼搏的勁頭,“既然組織信任我,我就要全力以赴!”
除了擔任學校志愿者工作的指導教師,劉琨還有著另一個身份——冬奧志愿者。在落實學校冬奧儲備志愿者工作的同時,她也報名了冬奧會志愿者。作為教師志愿者,她前后參加河北省冬奧辦和共青團河北省委舉辦的骨干志愿者交流營培訓活動共3期,參加北京冬奧組委舉辦的骨干志愿者線上英語培訓和冬奧志愿者培訓師候選人扶殘助殘培訓班,以此豐富自己的冬奧知識、強化專業服務技能。
“我在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志愿者業務領域的宣傳組,主要負責文字及視頻兩部分工作。文字宣傳以編輯每日工作簡報為主,需要協助志愿者主管匯總場館內17個業務領域的工作動態,并編輯形成跳臺滑雪中心志愿服務每日專報。”劉琨說。
此外,劉琨還負責協助志愿者主管拍攝、收集整理場館以及場館群發布的視頻任務。晚上下班回到駐地,劉琨作為華航冬奧志愿者的負責教師,還要了解、匯總同學們各自服務的情況,編輯整理校內冬奧志愿者團隊專報,記錄大家傾力奉獻服務的每一天。
一天工作完成,總要到晚上10點前后,雖然累,劉琨覺得很充實。“向世界奉獻一場非凡、卓越的冬奧會,離不開千萬人的努力付出,作為志愿者的宣傳員,我有責任盡已所能展現志愿者風采,講好新時代的青春故事!”她深有感觸地說。
“雖然很累,但很充實!”這不僅僅是劉琨一人的心聲,而是冬奧會上一片片“雪花”們的共同心聲。在這里,他們在工作中認知著,在拼搏中成長著。
談起在張家口山地新聞中心這些天的服務經歷,史恭煜把自己的感想總結起來就是:“我也確實是長見識了。”
“那天張家口還下著雪,我看有兩個外國記者在外面等了很久的車,就說要給他們接點熱水。結果你猜怎么著,其中一個記者笑著給我展示了他的大保溫杯,”他用手比劃著,“保溫杯那么大,比我奶奶家的暖瓶都大。我看很多文章說外國人不喜歡喝熱水,看來也不全是這樣嘛。”
張家口山地新聞中心有百分之八十的記者來自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這里的語言服務志愿者們遇到外媒的機會非常多。不光是史恭煜,每個語言服務志愿者都有一些新奇的經歷。
有一次,范怡秋遇到了三位因急事要離開張家口山地新聞中心的芬蘭記者。因為一些原因,他們無法和自己的車輛對接,場館內又沒有領域負責這種車輛。情急之下她只好一邊安撫記者,一邊聯系他們申請的司機,一邊囑托同學尋找相關負責人。回憶起這件事,她說:“我是當時唯一一個和他們有直接交流的人,他們大包小包坐在那里等了好久都沒人理他們,所以我覺得我無論如何都得幫忙。”
經過這件事情,范怡秋改變了對語言服務的看法:“我原本以為我們語言服務志愿者只起到翻譯的作用,但現在看來不僅是這樣。通過直接的語言溝通和服務,能傳達出我們的人情味。為遠道而來的朋友帶來溫暖和幫助。”
徐建濤(左一)在北京冬奧會開展志愿服務工作。 照片由本人提供
傳承:永葆熱情 讓奧運精神永放光芒
“呼叫VCC(場館通信中心),運動員候場區溫度略低,請通知相關業務領域協助把暖風調大一些。”
“收到,已通知相關業務領域。”
2月9日,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冬奧村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北歐兩項男子個人標準臺比賽開始進行。中心場館運行總指揮室內,“00”后志愿者徐建濤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手持對講機,協調處理、保障服務、記錄賽情......
2001年出生的徐建濤,是北華航天工業學院的一名大二學生,在總指揮室里,他不僅要對跳臺每場賽事做動態記錄,還要隨時應對運動員比賽環節中的突發情況,是運動員與工作人員之間溝通的“橋梁”。
在與徐建濤相距200多公里外的北京,徐建濤的父親徐學東正在駕駛大巴車,將志愿者從亮馬河飯店,送到國家體育館。
“很驕傲!我們爺倆兒能一起服務北京冬奧會,心里說不出的高興!”今年47歲的徐學東是一名退役軍人,在部隊曾當過四年汽車兵,退伍后,一直從事駕駛工作。北京冬奧會舉辦期間,每日早6點到晚11點,他負責往返駐地和比賽場館,接送志愿者和工作人員。
“爸,今天是我來到張家口冬奧村的第15天,雖然很忙,但是心里高興,咱們是志愿‘父子兵’,服務冬奧齊上陣!”“兒子,爸爸一切都好,給你點贊!”
從父親到兒子,兩代人,擁有同樣的“奧運精神”,這是一種傳承;而在這一群志愿者中,還有很多志愿者還是“雙奧”志愿者,這也是另外一種層面上的傳承。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的藍色“短袖”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藍色“長袍”,再著“志愿藍”,尹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雙奧”志愿者。
今年36歲的尹征是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志愿者協會的一員,平時積極參與無償獻血、綠色環保、垃圾分類、光盤行動、文化宣講等志愿服務工作。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他正在北京上大學,有幸成為一名奧運會志愿者,在“鳥巢”媒體中心外的城市志愿服務點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夏天。
服務奧運會,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志愿者代表史無前例地出現在了閉幕式的舞臺上,“這是對志愿者的尊重和肯定。北京奧運會之后,志愿者被稱作‘一張最美的城市名片’,我希望把北京奧運會的志愿服務精神帶到冬奧會,傳遞給冬奧志愿者。”
一晃14載,奧林匹克再次來到北京,尹征也早早做好了再赴奧運之約的準備。2020年10月,他報名參加了北京冬奧會志愿者選拔。通過線上線下專業知識、崗位知識、防疫知識及禮儀知識等相關培訓,經過層層選拔,一路過關斬將,2021年12月他如愿成為一名北京冬奧城市志愿者。
除夕以來,尹征一直堅守在志愿服務一線。“不管是市民還是游客,都很關注冬奧會的信息,大家在話語和表情中流露出了對冬奧會的期盼。”濃厚的冬奧氛圍和全民對冬奧會的關注,讓尹征時刻充滿激情,“北京是‘雙奧’之城,非常榮幸能成為‘雙奧’志愿者,以這樣的方式延續‘雙奧’故事。我一定會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務中,讓更多人感受到北京冬奧會的獨特魅力。”
跳躍在冬奧會上的一抹抹“天霽藍”,讓這個冬天,暖暖的……
微信
微博
返回
頂部